咨询热线、商务合作:139 8919 9418
首页 > 新闻资讯

四川南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发布时间:2023-11-09 22:53:11    来源:    浏览量:   作者:

        (金鑫.樊正太)11月9日,南充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3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专题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伯乐表示,南充市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牢牢守住嘉陵江优质水环境质量、川中最秀美的丘陵、巴蜀最宜居的环境为己任,综合施策,持续发力,奋力推进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截止目前,全市共有3县(市)成功创建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阆中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家江介绍了阆中市省级生态县推进落实情况。阆中市始终坚持鲜明“三大导向”,不断强化生态理念。政治导向方面,鲜明提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发展目标,全市上下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定力不断强化。规划导向方面,阆中聚焦绿色发展,配套出台《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等实施细则,细化明确生态制度建设、生态空间优化、生态经济发展等6大领域的主要任务,切实构建起环境保护规划新体系。责任导向方面,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安排不低于20%的目标考核分值,专班督导、专项考核,以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倒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始终坚持实施“三大工程”,不断夯实生态基础。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依托阆中“一江四河一库”优质水源,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建成“千吨万人”城乡集中供水工程6处,延伸供水管网760余公里,实现同网同质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让群众吃上“放心水”。以河湖“清四乱”和采砂专项整治为契机,高举河湖长制“利剑”清源荡浊,设立355名行政河长、3名记者河长、15名河道警长、2名河道检察长、31个市级联络单位,成立河湖保护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建立“网格+执法”的综合监管机制,铁腕整治河道采砂乱象。
          通过整治,阆中恢复河道岸线约7千米,昔日满目疮痍的“砂石坑洼”变身“水绿融合”生态园林,一江清水见证河滩美丽蝶变。实施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工程。先后投入资金9亿多元,实施老城区污水处理厂扩能搬迁、新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能项目,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至11万吨,全面解决城区污水处理问题;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积极解决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如何筹资”“如何建设”“如何运维”等难题,实现“污水靠泼到分类治理”的目标。
         截至目前,垃圾填埋场、23个乡镇垃圾收储中心、4262个农村垃圾转运点,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280个行政村(居),全面完成了天宫镇五龙村、思依镇大益湾村、老观镇双庙村等45个村庄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试点工作,构建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置体系,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始终坚持发展“三大产业”,不断壮大生态效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成川东北最大、工艺最先进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市场化回收畜禽粪污、秸秆等资源,生产优质有机肥,实现循环利用。目前,阆中已发展柑橘、生猪等种养循环绿色示范基地60余万亩,探索了一条“种养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深度编制经开区环评规划,创新建立企业“环保秘书”制度,对园区工业企业环保政策宣讲、节能改造等进行“一对一”服务指导,严明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共赢。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相继推出田园五龙、康养桥亭、思依杨家河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全面完成江天乡村旅游环线提档升级,“三城一线”的旅游格局基本形成,连续三年蝉联“中国旅游百强县”。
           西充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向军介绍了省级生态县推进落实情况: 西充县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生态环保重点工程。补齐治污短板,守护清水绿岸。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升级改造工程。2019年投资1400万元,引进“BBR”生物膜技术,优化升级污水处理厂整体水处理工艺,依靠特有的芽孢杆菌技术实现污泥减量30.5%。2021年,再次投入580万元,实施二期工程应急技术改造,在生化池内增加高分子生物填料,有效提升处理能力0.6万吨/日。扩能提升工程。2022年引入社会资本8800万元,实施三期工程建设,采用A2O工艺,提升处理能力2.5万吨/日,县城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5.25万吨/日,彻底解决了富余污水直排入河问题。深度处理工程。2022年引入社会资本8800万元,实施三期工程建设,采用A2O工艺,提升处理能力2.5万吨/日,县城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5.25万吨/日,彻底解决了富余污水直排入河问题。深度处理工程。投入7600万元,建成占地110亩的城南污水治理湿地公园,将县城污水处理厂出水进行湿地深度处理,出水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地表水Ⅲ类标准,显著改善了西充河流域水质和人居生态环境。
          通过整改,西充河(西充段)水质稳定保持Ⅲ类,较整改前提升了1个类别,再现鱼翔浅底、野鸭游憩的美景,也换来了清水绿岸和百姓点赞。整改“三步走”,“垃圾山”变公园。第一步:规范治理。县委县政府狠下决心,收回经营权,明确由县级国有投资公司负责,实施县城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并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后续运行管理,共投入1800万元完成封场工程。同时,全面更新渗滤液处置设施,处置能力达100m³/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第二步:变废为宝。总投资5449万元,在常林镇石板河社区,新建一座中型Π类垃圾压缩转运站,全县生活垃圾直接进入车间进行不落地压缩,全封闭运往南部县中节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进行焚烧发电。第三步:生态复绿。对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实施生态修复,生态复绿面积达39000平方米,场区环境风险全面消除。
           目前,西充县城市建设中长期规划将原填埋场周边区域打造成新的城市绿心,届时曾经人人掩鼻绕行的垃圾填埋场将蝶变为充满生机的生态公园和休憩小区。西充县在以重点环保工程项目为抓手的同时,统筹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坚决做到了“五个坚持”:坚持生态立县,坚定战略方向。西充县立足自然生态禀赋优势,鲜明提出“生态经济强县”发展战略,开创了一条“生态为基、绿色发展”的崛起之路,努力将西充打造成生态空间合理、产业绿色低碳、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持规划先行,健全生态制度。高标准编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19-2030年)》,细化明确生态制度、生态空间等6大领域主要任务,研究确定52项生态类重点工程,为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明确路径、指明方向。坚持有机引领,推动绿色转型。立足“生态”优势,实施“全域有机三年攻坚行动”,连片打造35万亩国家有机粮食安全产业带,建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27万亩,105个品种获得有机认证,规模稳居西部第一。先后举办4次国际有机盛会,亚洲有机产业创新发展峰会永久会址落户西充。坚持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屏障。千方百计整合各方资源、筹措各类资金,累计投入20余亿元,实施“城乡供水提质、城乡污水处理、城乡垃圾治理”三大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水质优良达标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3.12%、100%。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治理、绿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三大行动,推动虹溪河流域水环境生态修复、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修复等16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深入开展大规模绿化西充行动,实施森林禁砍禁伐和生态景观林改培项目,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1%,生态质量指数稳定在63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坚持多方联动,凝聚共建合力。建立健全县级领导生态环境保护分片包保制度,定期巡查检查、调度推动包片区域的生态环保工作。创新“环保管家”制度,在环保政策、环保管理、节能改造等方面加强对园区企业的指导服务。依托“数字西充·城市超脑”项目,推出“智慧环保”治理应用场景,通过一网统管应用平台自动分析预警,生成生态环境监管任务、终端派发处置,实现环境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仪陇生态环境局监测站站长程梅通过展示图片、举例子等形式,介绍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推进落实情况。
她表示,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功后,县委、县政府赓即出台《仪陇县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行动实施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行动列为全县“双十”工程(十件大事、十大工程)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各部门重点考核任务之一,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之以恒抓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狠抓生态导向,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县委确立“生态立县、富民强县”的战略定位,明确提出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发展主题,努力将仪陇打造成生态空间合理、产业绿色低碳、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县政府先后出台《仪陇县环境质量改善及问题整改不力约谈办法》《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等刚性文件,以过硬举措狠抓工作落实。相关责任部门按要求全力推进各项具体工作,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离任(任中)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生态环境保护联合督查、河长制、林长制等工作,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占比不低于20%,构建起县委县政府牵头揽总、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强化生态建设,夯实生态环保基础。累计投入13亿元,依托“一江三库”优质水源,建成“千吨万人”城乡集中供水工程5处,延伸供水管网750余公里,全县37个乡镇(街道)、252个村(居)群众吃上了同网同质、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在全面建成城乡污水处理厂(站)网一体PPP项目并投入运行的基础上,投入7亿余元实施城乡污水管网巩固提升项目,新增污水管网235公里,在37个乡镇场镇实施“雨污分流”,大力提升污水收集率。累计投入5.6亿元,招引专业环保公司,建成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3座、移动式压缩点10个、垃圾转运点4000余个,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储转运和无害化处理一体实施。
培育生态产业,壮大绿色经济。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按照“基地对接、异地储运、有效处理”的原则,发展蚕桑、柑橘、生猪等种养循环绿色示范基地60余万亩。着眼工农互动、拉长链条,引导香港利达丰、浙江中味等龙头企业,延链发展有机蚕桑、加工型蔬菜,万亩蚕桑获得欧盟色瑞思有机认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共赢。创新“环保秘书”制度,落实生态环境系统干部对工业企业环保政策讲解、环保节能改造技术指导等“一对一”对接服务,构造良好的生态经济营商环境。积极培育生态旅游新业态、新品牌,精心打造朱德故里、德园等A级旅游景区6个、乡村旅游景点15个、生态旅游品牌23个,被命名为四川省天府旅游名县。
打好“三大战役”,提升县域环境质量。加强建筑源、工业源、交通源和“三禁”(禁烧、禁燃、禁放)管控,大力实施燃煤锅炉改造,取缔不达标砖瓦窑厂58家、商混站点28个,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6天/年以上。持续抓好城乡污水处理、养殖行业、农业面源等污染源管控,加强河湖岸线修复,保障生态流量,河(湖)考核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5年保持100%。
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危险废物规范转运、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等措施,土壤环境安全可控。健全工作机制,推进生态文明行稳致远。全面推行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出行“五大行动”,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公交,深入开展能源紧缺体验和资源节约讨论等宣传教育。严格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在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成立环保办公室,配备农村环保网格员600余名,营造人人讲环保、处处见生态的良好氛围。
 
关于我们  |  网站概况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1121967013@qq.com     电话:13989199418     备案号许可证:蜀ICP备2021031275号   技术支持:鸿达网络
本网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问题请在七日内联系本网。